一缕穿越六百年的“清风”

分类: 365bet娱乐在线 发布时间: 2025-09-26 21:39:00 作者: admin 阅读: 957
一缕穿越六百年的“清风”

知府十三载,一片为民情

况钟(1383—1442)出生于靖安县龙冈(今高湖镇西头村)的一个普通人家,自幼聪颖勤奋、律己清严。文风昌盛、底蕴深厚的靖安,滋养了况钟清正的品格。23岁时,他凭借自身才华,成为县衙书吏,从此坚定了一心为民的信念。

宣德五年(1430),况钟被委以苏州知府重任。当时苏州府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剧繁难治”之所,积弊甚多。况钟任知府后,整饬吏治、减赋利民、秉公执法,上任不到一年,就勘问、纠正了许多轻罪重判、重罪轻判的案件,仅平冤改判的囚犯就达1500余人。官吏不敢为奸和怠政,百姓不再蒙冤,感激地称况钟为“包龙图再世”“况青天”。

况钟为官两袖清风,府衙内无任何豪华之物,身居简室,一日三餐只是一荤一素。正统四年(1439)冬,况钟九年任满进京述职,苏州百姓舍不得其离开,齐齐等候在道路旁,挽留他继续留任。况钟深受感动,写下:“清风两袖去朝天,不带江南一寸绵。惭愧士民相饯送,马前酾酒密如泉。”苏州任职十三载,况钟留下了“三离三留”的历史佳话。况钟逝后,苏州民众痛哭罢市,其灵柩从运河运回故乡时,运河十里长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群。为怀念这位父母官,苏州一府七县均建有况公祠,百姓也自发在家中立况钟牌位祭祀。

严以治家,清风代代传

穿了30年的背心、戴了20年的手表、有5条裂痕的餐桌……在高湖镇西头村第72世况钟后人况承国的家中,可以看到不少仍在使用的老物件。虽然家庭条件不差,但况承国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。

好习惯来自于好家风。况钟不仅自己廉洁奉公,对家人的要求也极为严苛,由此形成了良好的家风。其在《勉子侄诗》中写道:“膏腴竟作儿孙累,珠玉还为妻女瑕。师俭古箴传肖者,取之不竭用无涯。”况钟以诗言志,告诫子孙要勤俭务实、尚德修身,即便才能平庸,也要坚守清白高尚的节操。

在况钟的言传身教下,大儿子况宁每次到苏州省亲,都会在家门口张贴醒目告示,言辞恳切地拒绝他人馈赠。友人感佩于况氏父子的清廉,特作《秋江送别图》相赠,图中“行李全无金半寸,诗囊唯有字千行”的题诗,恰似一面明镜,映照出况氏父子清廉如水的品格。

况宁修族谱时,根据父亲的意愿,拟定家训六则写入族谱,流传至今。况承国家中有10卷《况氏族谱》,每一页眉角都印有“忠孝堂”三个字:“忠”,就是对祖国、对人民、对事业的忠诚;“孝”,就是对父母对公婆,以及长辈的尊重孝顺;族谱既传承了家族前辈的品质,也饱含了对后辈们的期待和期许。况氏后人们将清廉家风刻入骨髓,或是教书育人,将廉洁奉公的理念传递给学生;或是投身基层,以况钟为榜样为民服务,在各行各业中将良好家风代代相传。

廉韵传世,浩然清风润泽千秋

“公生明,廉生威。欢迎大家来到本期的况钟故事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廉洁自律、勤政为民的精神永不过时。”在靖安县况钟故居,主讲人刘燕正将况钟“为民、务实、清廉”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。为弘扬况钟勤廉文化,高湖镇拍摄《况钟故事》系列作品,让况钟勤廉故事走进千家万户。

六百年前,况钟以“刚正廉洁,孜孜爱民”雕刻下了一脉家风的深刻印记。时光流转,况钟的家风故事并未尘封于历史。

为了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,靖安做了诸多努力。将勤廉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,打造《青年况钟》《焚阁案》等勤廉戏剧,将新风正气吹入寻常百姓家。因地制宜打造独具地域辨识度的阵地平台,在巩固提升况钟纪念馆、况钟园林的基础上,新建家风文化主题广场、高湖镇崖口况钟故居,并用况钟名字及勤廉故事命名一批城区主干道和桥梁,串珠成链,促进“廉、文、旅”深度融合。如今,漫步在靖安的大街小巷,处处都能感受到况钟清廉家风文化的魅力。它早已融入靖安人民的血液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靖安人坚守正道、廉洁奉公,为家乡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自古以来,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况钟所代表的“青天文化”,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,更是中华民族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。重温他的故事,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,更是对当代社会的期许:愿清廉之风长存,正义之光永续。

来源:“江西宣传”微信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

矫正腿型最有效的方法
砻冢的意思
手机淘宝闪退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全解析
Inside 攻略匯集 (12/27更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