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典韦的兵器,尽管史料和文学作品中普遍提到他使用的是戟,但具体是哪一种戟却存在争议。在《三国志·魏书·典韦传》中提到:“(典韦)大双戟,戟八十斤”,而通常来说,双戟多指较小型的戟,类似于上文提到的手戟。可是,如果典韦所持的双戟真有八十斤重,那么它的长度肯定会超过两米,这一现实问题让许多专家感到困惑。此外,手戟作为一种投掷武器,其长度较短,若长达两米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,因此,这一问题一直未能解开,成为了学界的难解之谜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专家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。直到一次考古发掘,专家们才有了新的认识。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长兴港水利工程施工现场,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一件形状特殊的兵器。1976年冬季,长兴港工程正式开工,而不久后,施工工人便在现场发现了一个古遗址。经过详细考察,这一遗址被确认是汉代的古战场。考古学家们对于这一发现感到兴奋,并随即开始对遗址进行系统发掘。
作为古战场遗址,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遗物,包括箭簇、铜钱、陶器和铁器等。然而,最令专家们感到好奇的是一件铁器。它呈“丁”字形,长度约64厘米,其中一端尖锐,单侧开刃,长约37厘米;另一端则为“援”,即双侧开刃,长约24厘米。尽管这件铁器锈迹斑斑,专家们初时以为它是一件现代工具,但经过鉴定后,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件汉代兵器。由于形状特殊,专家们一时难以确定它的具体名称。
最终,专家们翻阅了大量古籍,在明代《武备全书》中的插图中找到了相似的兵器。根据这些资料,他们确认出土的铁器正是戟,而且是一种短戟。这种短戟正是手戟的原型,它不仅符合《三国志》对典韦兵器的描述,还能解释戟的重量与长度问题。原来,手戟是一种投掷兵器,士兵将其抛出,可以快速击中远处敌人,尤其是在高速旋转时,能够轻松击杀敌人。因此,手戟在战场上的威力也可想而知。
通过这次考古发现,典韦使用的兵器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。实际上,所谓的“八十斤”是古人用来夸张典韦勇武的说法,并非字面上的真实重量。专家们还通过这次考古,了解了手戟逐渐被淘汰的原因:随着铁器铸造技术的不断进步,尤其是唐朝的唐刀和环首刀等武器的出现,手戟逐渐无法适应战斗的需求。此外,弓箭等远程武器也逐渐取代了手戟的位置,因为弓箭的射程和精准度远远超过手戟。
从典韦的手戟到现代武器的演变,历史上的冷兵器始终面临着不断的淘汰与更替。即便是曾经威震一时的红衣大炮,也在现代火器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威力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武器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关系。社会的进步要求武器不断地更新换代,只有这样,我们在危急时刻才能拥有足够的应对能力。
参考资料:
《图说古代兵器》作者:杜文玉,出版社:世界图书出版公司
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:文秀才,特约历史撰稿人:刘立江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